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多渠道强化生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建设

 

0 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但是,高校实验室内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方面与高校科研和实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安全建设不到位有关。

安全是开展实验的前提。对于教学实验室来讲,其所进行的实验覆盖面广,参与人数众多,操作者熟练水平低,存在潜在安全隐患与风险。但是教学实验有详细的实验计划,对于所使用的试剂仪器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完全能提前进行评估和预防。为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使用、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支持教学实验室全面开放,必须要对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1 合理组织架构,加强务实管理

要加强高校安全体系的建设,统筹安全工作,可设立安全管理部门或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管理小组之类的组织[1-3]。

浙江大学设有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下设生物安全、辐射安全、化学危险品等管理小组。实验与设备管理处设有处领导班子,下分设综合管理办公室、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仪器设备管理办公室、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公室,玉泉、华家池、西溪等校区也设有管理办公室。公开明确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内容,责任到人,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部门或组织带头组成安全检查小组,促成安全检查的常规化。对实验室进行分级,对检查指标进行量化,常规安全指标统一检查,不同实验室“定制”额外指标,重点风险点,重点关注。同时,须进行系统性安全专项评估,包括通风柜状况的检查、实验室空气质量检查等专项内容。提倡多个部门联合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2 培训形式趋同化,培训内容“渐进”化

2.1 实现趋同化管理

在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网站上能查到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包含相关法律、办法、指导意见等,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建设与大型仪器规章制度、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等。

爱丁堡大学健康与安全部门在学校层面也有涉及安全方面的文件,如《Waste Management》《Containment Laboratories》《Health and Safety Policy》等。

借助国际化平台优化安全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步实现趋同化管理。首先,要吸收两者之长,形成适合学院自身的细则。两个大学都对可能涉及的危险和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提供了参考文件。不同于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在校级层面的文件中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对风险进行评估。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科研中,也体现在教学中,如安全工作制度(Safe System of Work,SSW)和危险物质控制规程(Control of Substances Hazardous to Health Regulations,COSHH)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其次,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外籍学生与教职工和国内学生与教职工须进行同等的安全培训与测试,这就要求培训和测试系统均为双语,重要的文件应有双语版本供参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交流愈加频繁,国际合作不断深入。要想更好地在国内大学框架下进行国际化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2.2 实行“渐进式”安全培训

“渐进式”安全培训体现在横向的拓展上,主要是培训项目的不断累积。

浙江大学目前采用基于“一卡通”的门禁准入制度。针对不同的身份,对即将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技术员给予不同的安全培训和考试要求,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使用权限。

基础的安全教育一般采用发放资料学习和线上学习结合、线上测试和签署承诺书结合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可针对某些有必要开设安全必修课程的专业强制开设课程或修学分[4]。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工作,类似的安全培训课程可以更深入地融入本科生的课程中去。

目前,针对公共平台大型仪器有单独的针对性培训与准入测试,对于安全培训课程亦可进行模块化教学,循序渐进,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的理解。在普及性的安全教育基础上,将涉及低温、微生物、气体等操作的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一项,测试一项,同时,建立安全培训档案,记录已经培训和测试的项目。借助网络平台开通线下课程网络预约,丰富课程形式,开设网络课程。

安全培训还应包括消防安全培训。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过多强调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化管理,缺少详细处置安全问题的指引,存在“重管理,轻引导”等问题[5]。学院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发挥着直接管理与实施的关键作用,所以应以院系为核心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与演练[6]。消防演习项目还应根据院系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除了常涉及的火灾逃生、灭火器使用等项目,还应包括对化学品泄漏、爆燃等特殊情况的模拟。